陳鑫公云:『胳膊勁由心發,行於肩、過肘、至指,此是順纏法。由骨至肌膚,由肩至指,出勁也。由指至肩倒(逆)纏法,所謂入勁者,引之而來,使敵近於我也。』
陳鑫公云:『兩腿之勁,皆由足大拇指領起,上纏過踝,至大腿根,兩腿根間謂之襠,即會陰穴也。運勁足後跟踏地,漸至趾通谷、大鍾、外腓以及隱白、大敦、厲兌,實實在在地踏於地上。』

筆記:
中氣之出入,並非單純之「出」或「入」,而是同一股中氣在「出」的同時有另一股「入」,在「入」的同時有另一股「出」;因此手部之纏絲在出精(主)的同時,必有另一股入精(賓),一手之運必同時有「出」與「入」,故而出精後必為入精。
以路徑來看有二:
出精時:①由骨至肌膚
②由心→肩→肘→指
入精時:①由肌膚至骨
②由指→肘→肩→心
以手之外形論有二:
①陰面往陽面走
②陽面往陰面走
以中氣路徑及外形解上體纏絲:
1. 肩至中指為順(出精-骨至肌膚);中指回肩為逆(入精-肌膚至骨),亦即係以出精為順,入精為逆
順:由內往外走(食指及中指領),即是陰往陽走。
逆:由外往內走(中指及小指領),即是陽往陰走。
陽出精,陰入精;或是陰出精,陽入精
2. 出精後必入精;順纏後必逆纏。
3. 手之纏絲原則上一順必定有一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