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

杜氏內架陳式太極拳纏絲勁之體用分析

(此文發表於2010年淨影寺傳統武學研討會)

敝人多年來習練陳氏太極拳,因緣殊勝,故有接觸各家流派之機會,並得以師承林純仙宗師精練陳太老架,陳俊凌宗師研習陳太小架。承蒙恩師不棄,悉心教導,引領一窺陳氏太極之精微,擴展武學視野,不致因偏居一隅而成井底之蛙。
今傳世眾多門派皆有其專精與獨到之處,而今由林純仙宗師口傳心授傳承杜毓澤大宗師之心法,尤令吾心神嚮往!觀杜爺古樸質純的拳架,所呈現之『纏絲勁』簡潔清朗,無明顯之丹田轉動,也無手部誇張的肢體纏繞,拳架嚴謹,拳意規矩,看似簡單實則細膩。
綜觀目前普及於兩岸之各門陳氏太極拳,多由發科公及照丕公傳下,今嘗試將杜爺所傳以現代方法加以闡述並與之對照,雖在招式名稱及套路順序相去不遠;但深究『內涵』卻有不同體悟,待吾等後輩弟子仔細詳辨、共同探討。
在剖析杜爺所傳「纏絲勁」其獨特性之前,首先要先釐清與「纏絲勁」息息相關的丹田內勁、震腳以及引進落空,在此提出個人淺見,與大家共同研究:
(一)     形於外與藏於內的丹田內勁
常見陳氏太極拳的演示,演示者多展現出丹田摧勁的爆發力以及震腳的威嚇力,台上虎虎生風,轟聲連連,台下驚嘆萬分,掌聲不斷,但卻易讓觀者徒留陳氏太極拳既剛且猛的刻板印象,而忽略了陳氏太極拳其『內家拳』的本質與內涵。
『內家拳』以靜為主,其特性是整合心、意、識、神、氣、勁,係以小搏大,以柔制剛,對敵時主張氣鬆神凝而意為先,用勢(體勢及空間)與機(時機及時間差),代替純以爆發力為主的拳術。
然而亦有不同體悟者,在研習陳氏太極拳多年後,已能由內而形於外,對於陳氏太極拳的練法,強調由丹田內轉來帶領動作,兼併運氣發勁,重點皆聚焦在發勁上,期能展現凜凜威風。唯個人淺見,太極拳應以聽勁懂勁為前提,得在引進落空之中談發勁,方為正道,獨著眼於發勁,恐有捨本逐末之疑慮;再者,論及『發勁』此功,非以後天的意識催動呼吸及橫隔膜來帶動丹田內勁,需在太極拳正確的整體架構之下,方能自然引領出丹田內勁
因此初學者在習練太極拳時,應先由正確的招勢來明瞭正確的體勢,經由正確的體勢中學習腰胯的運轉、腰勁的運用,以及周身三關九節的開合。習者需日積月累,用功浸泡,待體悟正確的整體架構後,丹田即會產生鼓盪〞,勿需過度運氣赫聲,丹田內勁自然便能通曉。
(二)     內外震動彌合的震腳
亦曾見不明陳式太極拳精髓之習武者,誤以為陳氏太極拳講求『恨腳』發勁(震腳),一昧追求跳躍跺腳,練者經常性震動足骨,往往導致身體脊柱變形、足骨受傷,功力越高,傷則越重,令觀之不免心驚膽顫。然而其中恐有體悟上的誤解,在此特提出探討。
太極拳講求身法為主,步法隨身法運行,其周身一體,自然而為,若無身法,便無步法,更無震腳之體現。因此無身法的震腳,不但會破壞人體正確身形架構,還有受傷之虞;此外,此種震腳,在技擊應用上亦無實際功用。習武者應以安全和健康為基礎,以健全體魄做為第一步才是,切莫練武不成反傷身,豈不枉費心力徒留遺憾!
在此末學謹提出個人淺見:【震腳即是『身體體勢的內在鼓盪與外在震動,內外相結合的一種訓練】。實質上以內氣鼓盪搖晃為基礎,結合全身三關九節的開合運轉為傳遞介質,進而與大地產生協調之共振,重點即在彌合。因而正確之震腳,是以『內動引發外動;外動合其內動』,內外一同,俱生俱滅。
(三)     引進落空:失衡中的動態平衡
由『內家拳』的丹田內勁及『震腳』之基礎上,引申出陳氏太極拳實際上亦藉由『震腳』來暗練另一個『內家拳』的重要精髓內涵-『失重』。
『失重』,亦或說『失勢』。這裡所謂『失重』非指身體失去平衡;應解作是種『動態之平衡』;在技擊應用上是『把自身重心丟給對方,造成對方失勢,但自身重心仍保持動態平衡』,此即引進落空之關鍵所在。當自身維持動態平衡,便不會被對手乘虛而入,反而可在兩造動態中,順其勢破壞對方的重心。
由以上三點,吾輩可發現太極拳可謂是最科學的內家拳!其發勁力量的來源若引用現代物理學、動力學的基礎理論,即為【重力位能】:因為物體的總重可視為集中在其重心上,故其重力位能可視物體的質心位於基準面之上下的高度求得。質心位於基準面之上,此處之重力位能為正,而當物體回到基準時,重量會做正功(此即為開勁)。同樣的,若物體位於準面之下,重力位能為負,因當物體回至基準時,重量會做負功(此即為闔勁)。故善用重力位能即能在聽勁懂勁的前提下,取得動態的力量,此整勁即為渾然天成
近日拜讀由康毅兄整理,王嘉祥宗師講授之《陳氏太極拳研究》一書後,甚有體悟,尤以書中提及【金剛搗碓】之練法一段,末學認為係該書中最為精闢之處。特節錄原文與大家分享:
「……“金剛搗碓”是陳氏太極拳最精彩、最難練,也是最具特色的一勢。《陳氏太極拳圖說》中說:“金剛搗碓,一名護心拳”,看起來是一個動作,實際上是兩種練法。左手在臍上,右手往下擊,是金剛搗碓;左手在心口處,則稱為護心拳。……陳公耕耘晚年所創訂定型拳勢之金剛搗碓六大式-青龍轉身、青龍返首、青龍縮尾、青龍長身、衝捶、恨腳,將十二纏絲勁別和八門五步十三勢,一體全現地表現出來。……其所展現的內涵是:起手和恨(震)腳是中“定",“青龍轉身"是“掤",“青龍返首"是“",“青龍縮尾"是右“採"左“按",“青龍長身"是“擠"和“靠",“衝捶"是“挒"勁,恨腳是挒勁和“肘"勁,“青龍縮尾"蹬出左步剷地出步為“青龍長身"時為前“進"步,衝捶落地打恨(震)腳時為後“退"步,行拳走架中“步隨身轉,身隨眼動”的要領,即為左“顧"右“盼",乃太極拳之總身法,故八門五步十三勢之要領,盡在一勢其中矣!……」
今習之杜爺所傳金剛搗碓六大式,除了是太極所講之引而後發(打)之外,更是耕耘公當年所傳太極拳打手之精義-出手破勢法(即化即打)及半引半打法。這是指甫一出手時,即控制對手之第一關(手腕)及第二關(手肘),透過看住此二關,旋即直搗對手中心,並破壞其重心;意即是在雙方接觸點,直接將勁道以S型軌跡繞其重心以破手,掌握此種勁道之關鍵便是〝纏絲勁〞。
纏絲勁〞,亦稱為〝纏絲精〞,陳鑫公《太極拳纏絲精論》云:「打拳之道,吾心中自有權衡,因他之進退緩急,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,是無形之權衡也。」而在另篇《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》亦提及:「至於手中,其權衡皆本於心,物來順應,自然合進退、緩急、輕重之宜。」此二者皆謂『心』也。故真正的纏絲並非在肢體上肉眼可辨的扭轉絞繞;而是透過身體表現出『心』之纏意,亦或通過心識,對身體開合收放,展現出外在表象的旋繞纏絲,此即杜爺受業於名標公所傳習之『外方內圓』之祕。
   
『外方』即架構,『內圓』即心識所發出纏繞之意。多數人以為古陳家溝〝引蒙入路〞架,為初學套路,其實不然,此架子真正意涵為『引學者真正進門,明其拳理,走上正確拳學之路』之練法。而古人之謂不傳之祕究竟祕在何處?即祕在〝架構〞。當透過正確之架構訓練,習拳者便易於掌握身體運作時正確之感覺,吾且將它稱之為『覺受』,而通過『覺受』的貫通,可以擴及全部的訓練過程,每一招、勢、體、用,此即『貫串』。
今欲論述纏絲勁,實非是一種特殊之勁道,應解之為『持住勁道的存心狀態』較為恰當;當習武者一旦抽掉這種精神心識時,〝纏絲勁〞立即消失無蹤,眼下只見徒有身形而無纏意的空架子。僅有軀殼而失去靈魂的招式實無用武之地,當棄之。真正太極拳所謂之『貫串』,非僅指肉體連續動作,乃是身體嚴謹架構持住之勁道層次,還有纏之念頭合於其中的精神意識層次,故此乃動作架構與心之結合,一為體一為用,如同太極意象,一顯一隱,相輔相成,無法抽離其一。唯有心、意、識、神、氣、勁,緊密合一,才有貫串之纏絲。再以實用觀之,敵者當前,兩造尚未交手,出手前即需有此貫串的纏絲精與勁。如前所述之『意為先』,意念一發身隨意轉,運用此貫串勁道,身體隨纏意之軌跡,破敵重心,便能立於不敗之地。
綜合所述,可印證纏絲勁不但科學,並可由外之身形而入皮入肉,入骨入髓,漸而入之於心、於意、於神、於識,終歸『內家拳』之範疇,並吻合於現代物理力學。《太極拳論》中李亦畬的五字訣,首訣即云:「一曰心靜,心不靜則不專。」因此吾人習之需心靜,心靜則意專,意專則形不散,形不散而內外彌合,即有丹田內勁,持住心即有纏絲勁,即能貫串,而當內與外合,身心與大地混同為一,是謂太極也。

1 則留言:

  1. 不才雖曾跟隨黃老師學過幾年皮毛,
    但荒廢學習已久......
    很高興如今有這個空間能讓我們拜讀黃老師的精闢見解,
    期待老師更多的無私分享,使大家獲得更多的啟發!

    太極球 敬上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