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

由陳鑫太極拳內精方圓圖試論太極拳之纏、圈、轉

陳鑫公曰:『……

河圖實為纏絲精之祖,單開如一字,兩頭接住,周圍撐開,則為太極圓圖。錯之則為纏絲圖,雙之則為褊圖,再雙之四角撐開,則為方圖。至三角、五角、六角、七角、八角、九角,皆方圖也。皆由一生二而推之也。

即堯典所載:日月運行錯綜之纏次圓圖,莫非由一字所生也。茲不俱論此圖專主纏絲勁說,因拳中股肱宜用,故推及之。

洛書實為方形之祖太極拳仿洛書作行體方正圖,猶智圓行方之意。太極拳運動,實內圓而外方,上圓而下方、神圓而形方,拳之運動雖有時倚側歪斜,然斜之中,自寓有方正以宰之。此八角方形圖也,一模其棱即成太極圓圖矣。方由圓生,圓亦由方成,此方圓相通之理,亦陰陽相通。

……


   《太極拳仿河圖作纏絲精圓圖》   《太極拳仿洛書作行體方正圖》



 


筆記:

太極之圈不能單獨言之,應要在纏中言圈。

當心精一領,中氣出入之當下,依其纏意所領,方能形成所纏之「大圈」,其雖言之為圈,但更精確的說法該是:『由心精及相對部位扣住所形成之貫串架構,係以背絲扣之形態所運。』故其外觀雖似轉圈,但心之所領,手之所運,實無刻意成圈,而圈自在其中矣!若刻意成圈者仍遭下乘。

當此一纏絲架構所形成自然之圈成形後,才能進一步談到由纏成圈,由圈之伸縮開合所引出之轉。

何謂「轉」?即轉骨、轉關與轉節也。

何謂「轉骨」?非是轉動骨頭,而是發精由骨向外漸漸透出。

而「轉關」、「轉節」者,即謂出入精;係由沉肩、垂肘、挺腕、舒指,漸次旋出。

肩之沉開必須以肘垂引,而肘在垂引之中又帶掌腕之展束;稍節領、根節沉;領中有包,束中帶展,沉中帶逼,其内外、上下、左右在領、落、翻、轉及旋扣之間皆合住,故纏中帶圈;而其伸展骨縫,肌筋間又自然帶出轉,故纏中有包;形之為圈,動之帶轉出,故中帶中為復為

另在本門新架(忽雷架)中亦有探討到纏中帶轉之方圓,即是骨節運中之方圓及肌筋骨膨縮開合之陰陽關係,關於此點將另有專文探討之。


《纏絲方圓相生圖》




《對纏形成三角方圓之關係圖》

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

單鞭解

何謂單鞭?接一截二驚五形(即五官)之勢!單鞭與攬擦衣分行為太極拳之左右顧盼,惟攬擦衣為右引右擊,單鞭為右引左擊。
當接對手一關(腕關)時,即半引半撓,一方以右手輕引其右手勁入空,兩人的接觸點不動,旋扣(以「勁」扣)其手,另一方之左半身已偷進其右後死角,而自身之左肘已貼挒對手右肘外側,使其成背勢。在我方輕採扣對手一關,並截挒對方二關(肘後)的同時,右掌可戳其右頸動脈,而左掌已直取驚對方之五形(擊下顎、太陽穴、雙眼)。

單鞭右手東行左手西行,似有兩分之勢,其實寓兩合之神,心精一領,襠勁一合,丹氣傳輸自然合拍。


《心精運轉圖》




單鞭此勢,自合手後肘勁一沉,襠勁落時,心精自有一股靈氣初生,自頂虛虛領起,而待其氣入于肩臂,方運纏精自骨往外透出至肌膚。


陳鑫公云:『……
左右手足運行之精,而旋轉之襠不開、膝不屈、腰精不下、足不用力,則下體不穩。
襠不撐圓、不虛,則左右轉動不靈;
肩不鬆下、骨縫不開,則胳膊轉運不靈;
指肚不用力,則周身之力運不到指頭;
心不虛,則周身運轉不靈;
眼無所注,則神散。
……




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

攬擦衣解



何謂攬擦衣?接一截二破三(關)之勢!單鞭與攬擦衣分行為太極拳之左右顧盼。

於接對手一關(腕關)即輕輕挨住(擦)並帶回勾(攬)之意,沾住向右輕引,意念為採勁(此沾黏要沾之以心,霸其空間,意含進逼,惟不可刻意沾黏,否則即招下乘,必招挨打!);同時左手亦帶回勾,截封其二關,雙手採挒,下肢套鏈其足,此時對手已落空失勢:一關被採、二關被截,身之中襠遭套插,門戶洞開;若要破三關,擊打要害,可謂順之得勢,輕而易舉!

惟拳者,權也!當存於心,惟心惟用。

以上為老架用法,小架用法則是以左掌直立截之二關手,同時破身擊打。

攬擦衣之纏絲是為一體纏絲,心氣在中,旋分左右,左右手順逆之間,各帶逆順而後反轉;即右手拇指側接敵一關瞬間,接觸點為順帶,另一邊小指側為逆攻,在帶引(採勁)之間,輾轉其手背,此間雖意為引手,實帶逼攻;左右手順逆之後,再轉逆順,及至成勢為右順左逆,心中一氣似分二橛,實為一也。攬擦衣立馬高強,雖宗一氣,勢分陰陽,右引左擎,即引即擊。

陳鑫公云:『
世人不識攬扎衣,左屈右伸抖虎威,伸中寓屈何人曉,屈內欲伸識者稀。
襠中分峙如劍閣,頭上中峰似璇璣。千變萬化由我運,一動一靜破重圍。

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

順逆纏絲解


陳鑫公云:『胳膊勁由心發,行於肩、過肘、至指,此是順纏法。由骨至肌膚,由肩至指,出勁也。由指至肩倒(逆)纏法,所謂入勁者,引之而來,使敵近於我也。』
陳鑫公云:『兩腿之勁,皆由足大拇指領起,上纏過踝,至大腿根,兩腿根間謂之襠,即會陰穴也。運勁足後跟踏地,漸至趾通谷、大鍾、外腓以及隱白、大敦、厲兌,實實在在地踏於地上。』

筆記:
中氣之出入,並非單純之「出」或「入」,而是同一股中氣在「出」的同時有另一股「入」,在「入」的同時有另一股「出」;因此手部之纏絲在出精(主)的同時,必有另一股入精(賓),一手之運必同時有「出」與「入」,故而出精後必為入精。

以路徑來看有二:
出精時:①由骨至肌膚
      ②由心→肩→肘→指
入精①由肌膚至骨
      ②由指→肘→肩→心
以手之外形論有二:
  ①陰面往陽面走
  ②陽面往陰面走

以中氣路徑及外形解上體纏絲:
1.          肩至中指為順(出精-骨至肌膚);中指回肩為逆(入精-肌膚至骨),亦即係以出精為順,入精為逆
順:由內往外走(食指及中指領),即是陰往陽走。
逆:由外往內走(中指及小指領),即是陽往陰走。
陽出精,陰入精;或是陰出精,陽入精
2.          出精後必入精;順纏後必逆纏。
3.     手之纏絲原則上一順必定有一逆。



金剛搗碓六大勢練法

由劉康毅兄整理之《陳氏太極拳研究》一書:『……“金剛搗碓”是陳氏太極拳最精彩、最難練,也是最具特色的一勢。《陳氏太極拳圖說》中說:“金剛搗碓,一名護心拳”,看起來是一個動作,實際上是兩種練法。左手在臍上,右手往下擊,是金剛搗碓;左手在心口處,則稱為護心拳。……陳公耕耘晚年所創訂定型拳勢之金剛搗碓六大式-青龍轉身、青龍返首、青龍縮尾、青龍長身、衝捶、恨腳,將十二纏絲勁別和八門五步十三勢,一體全現地表現出來。……其所展現的內涵是:起手和恨(震)腳是中“定",“青龍轉身"是“掤",“青龍返首"是“",“青龍縮尾"是右“採"左“按",“青龍長身"是“擠"和“靠",“衝捶"是“挒"勁,恨腳是挒勁和“肘"勁,“青龍縮尾"蹬出左步剷地出步為“青龍長身"時為前“進"步,衝捶落地打恨(震)腳時為後“退"步,行拳走架中“步隨身轉,身隨眼動”的要領,即為左“顧"右“盼",乃太極拳之總身法,故八門五步十三勢之要領,盡在一勢其中矣!……






筆記:
青龍轉身:為左掤,此非單純之掤,而實為外掤內捋。
青龍返首:為右捋帶採,而此右捋中可隨時收腳及出腳,暗藏套腳及插襠之意。
青龍縮尾:本身腰勁要,一塌同分陰陽,右採左按(此按有上挑意,左右手合勁有螺旋意)。
青龍長身:鬆腰落襠,中氣上下貫穿,頂勁微上擎時,左立掌螺旋下切,右手轉拳。
衝捶:左手沾住對手令其落空,右捶上衝(左右手螺旋挒勁衝出),右足劃圓勾襠,腰往下塌,膝往上頂。
恨腳:雖為右捶落左掌中,其含右肘靠意,同時鬆左胯落右足,右足鬆沉下恨腳時,又沖開左足,同時落胯;內氣由原本所噤之心氣鬆合至丹田,再由丹田往下鬆至襠及足;往上涵開心間神氣貫頂(虛虛提住即可);此上下左右內外神意氣勁皆合住,一片神行。







 

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

人身纏絲解

陳鑫公云:……纏絲其勁發于心,內入於骨縫,外達于肌膚,是一股勁,非有幾股勁,即氣之發于心者,得其中正則為中氣,養之即為浩然之氣。



筆記:
其體之纏絲是體亦非其體也,亦即其勁是經其各部位身體細緻之纏絲覺受,由心識統合貫串而成,亦是由心精中氣所發而成。
故上乘纏之以心,輔纏形體;下則纏以手足,忘卻其心,雖有纏意,卻無上下貫串,失其中〈氣〉也。










足纏絲解

陳鑫公云:『兩腿之勁,皆由足大拇指領起,過湧泉,上纏過外踝,向裡纏,斜行而上,過三裡,越膝,逾血海,至大腿根,兩腿根間謂之襠,即會陰穴也。(蓋兩勁對頭是其結穴,此處是腿勁歸宿,腰勁稍往下降,降至此腿根撐開,襠勁自圓)』

筆記:
襠勁要圓,腰中要虛,一虛則上下皆靈;左右足必有虛實,而一足中亦必有一虛一實,惟其中有一轉換點,即為襠。
而襠勁與腿勁是互扣住的,亦即一腿之順纏必帶另一腿之逆,而一腿之先順必帶後逆,而先逆必帶後順,且順中有逆,而逆中有順。


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

內景圖解

陳氏太極所有內功總要,盡在此圖中,此為「中氣論」,即陳公所言之纏絲「精」,其重點在於「心精」之開闔,一般習練陳太之人多易誤解盤拳時由丹田來帶動全身,還提出諸如「丹田內轉」論,或周天等來解釋,此實為一誤解。心氣一提,丹氣分上、下兩股,其上行至心者,又分兩股至兩肩(肱);其下行至襠者,又左右分行至左右兩股,其在骨中行者,謂之中氣,其形于肌筋者,謂之纏絲精;而在中氣運行當中,周天行氣及經絡運行自在其中矣,故丹田之運轉,實為配合心精之開闔及襠勁之收放之被動,唯功夫深時心精、襠勁與丹氣三者貫通丹田內運,自合其中。